在暑假的時候,有一部很火的國漫電影《長安三萬里》,它讓兩位偉大的詩人再次站在了大眾面前,一個是李白,一個是高適。它也讓一句詩洗盡塵埃,露出華彩,這句詩是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。
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這句詩,恰好也成為這段時間我在課堂探索方面的一種心得和感悟。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成為“輕舟”?如何跨越“萬重山”的艱難阻隔?最重要的,如何達到“已過”的那種渾然不覺,自然天成?
也許解決了這幾個問題,我們的課堂便能達到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之從容優雅境界。
在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中,有過一些成功的喜悅,也有過許多失敗的挫折。對于教學來說,我始終相信,不斷地嘗試就是在努力開辟新的路徑,最終走到教學互贏的良性發展循環中。
以下是我在自主高效課堂教學實踐中自認為效果算好的一些課例,謹從這些課例當中提取一些有益的經驗。還有一些藏在心間的課堂“錯失”,我亦將反復琢磨。
參加學?!爸料脖备傎愓n的《復活》一課,作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小說鑒賞篇目,上起來并不困難,無非是圍繞小說的幾個要素逐一展開,讓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之下認識到一個懺悔的靈魂,一個復活的人格。把這個結論告訴學生們是輕松的,但是因為這不是“生成”的,所以學生必然是感受不深刻的,文本和學生之間的壁障總不會消除。所以在設計之初,我就一直在想,怎么讓學生把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在任務當中自行生成出來,如果能,那就會變成他們切身的東西,這個目標是值得追求的。
后來,我就想到了《復活》與現在流行的重生小說的相似,“復活”也是“重生”,而且是我們都可以達成的“重生”,并且可以以此為契機,引導出能貼近學生實際的一些道理:我們平凡人,不具備超能力,只要我們肯反思,我們也會完成對自己的拯救,日臻完美,實現重生。這樣鮮活的素材,比我們的說教管用。有了這樣一個大的架構之后,我的教學設計就都在穿越的一場“重生”中展開。
這一節課,我們的學習目標就是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,讓一部分學生表演文本內容,另一部分評價表演小組同學的演繹,在演和評的雙向驅力之下,學生們不得不關注男女主角的眼神、笑、語言、心理等等。表演的同學自覺地想要貼近人物,評價的同學也在往同一個方向評價。在這種”無痕“中,就得出了“人物形象塑造可以從語言、神態、心理、動作等方面來生成,不要直接給出判斷性質的評價”這個寫作者經驗和閱讀者方法。
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比老師帶著學生一處一處找神態、找語言耗費的時間多,但它的優勢之處在于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,他們不再是課堂的旁觀者,他們人人有任務,而且他們會在全班面前展示,他們只會卯足勁頭,傾盡全力。
真正的課堂上,這樣的設計一開始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,他們因為自己要參與表演,老師還沒號召討論交流他們便已經人聲鼎沸了。他們分配角色,熟悉臺詞,設計動作忙得不亦樂乎。
學生們的表演和評價幾乎是毛坯式的,沒有經過老師的任何指導和點撥,他們完成得很好,超乎我的想象。雖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,學生們的笑場、略顯浮夸的動作、表現不出來的“斜睨”等都有一些“遺憾”,但“遺憾”卻是每一個真實課堂的模樣,學生們同樣能領會“遺憾”背后的廣闊空間,那是課堂的余音,也許同樣韻味悠長。這體現在本課的第二課時,當我們演完劇本探討作品的主題時,學生們說出來的思考屬實驚艷,那是老師想不到的預設,這就是“生成”的魔力。
我曾經追求課堂上的滔滔不絕,想著要讓學生們驚嘆“我的老師是一個多么有文化的人”,現在我覺得,好的課堂要讓學生們感到“這節課,我學到了一些”。哪怕這些暫時很微薄,但只要是啟開他們的心門,門內的一切他們自會自己擷取。
駕馭自主高效課堂是有難度的,我們的艱巨之處在于“一石激起一汪春水”,如何把任務和目標設置好,如何引導課堂推出層層的波瀾,如何讓知識、技能、道理無痕的生成。
按照這樣的設計思路,在學習蘇軾《江城子˙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的時候,為了讓學生體會詩詞中蘇軾的落拓之感和對亡妻的思念之悲,我設計了給這首詞配插畫的活動任務,讓同學們選擇是“清冷的月色下,一座荒涼的孤墳”與詩詞契合,還是“美麗溫婉的女子,在窗戶邊,對著銅鏡描眉”更配呢?在學生們的爭論聲中,詩詞的情感,畫面的意蘊都在不知不覺中鋪陳開來。
在設計李商隱《錦瑟》一詩時,為了讓學生們展開對詩中意象的思考,我設計了“給錦瑟姑娘送手串”這樣的任務,是送紅色的,綠色的,紫色的,還是兩色相雜的?學生們早已在我布置討論之前就開始嘰嘰喳喳了,說出了種種答案,給出了各色理由,最終誰也不能完全說服誰,他們都留下自己心中的《錦瑟》。
再來回答前文提出的幾個問題,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成為“一葉輕舟”,我的想法是精兵簡政,綱舉目張;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跨越“萬重山”?我的想法是山山難越山山越,重要的是過好當下的那一座,每個課堂重點翻過一座山。最重要的,如何讓課堂的知識和技能潤物細無聲,我的想法是設計恰當的任務或者活動,讓學生們自己把寶藏挖出來。
這一些課對于我自己來說,是在作一個有益的嘗試,它的生機和活力是令人向往的,如何步履穩健地一直朝前走,如何做好教學活動和學科知識落實之間的平衡,仍然是一個路漫漫的過程,我將砥礪前行,善其終始。
學科和學科之間有巨大的差異,每個教師的方法和風格也各有不同,此僅是個人拙見?!?p>